文章摘要:
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节气,也是阴邪最重的时期,“小心阴邪入体,春节前病倒”,小寒是最适合“温补”的节气,此时一定要注意养生!
小寒节气
2018年小寒时间
2019年1月5日23:38:52
农历十一月三十星期六

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节气,也是阴邪最重的时期,“小心阴邪入体,春节前病倒”,小寒是最适合“温补”的节气,此时一定要注意养生!
小寒养生指南
小寒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。小寒时,太阳运行到黄经285°。小寒之后,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十二月节,月初寒尚小,故云。月半则大矣。”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,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,小寒一过,就进入“出门冰上走”的三九天了。
隆冬“三九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,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,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,因此有“小寒胜大寒”之说。
寒是冬季的主气,寒为阴邪,易伤人体阳气,寒主收引凝滞。
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,但基本的原则仍是:“养肾防寒”。老祖宗早就说过:“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”。由于人身阳气根源于肾,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。
肾的阳气一伤:容易发生腰膝冷痛,易感风寒,夜尿频多,阳萎遣精等疾病;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,肾阴不足,则咽干口燥,头晕耳鸣疾病随之而生。可见,数九严冬若欲御寒,首当养肾阳。
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,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,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。

在这干冷的日子里,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,如晨早的慢跑、跳绳、踢毽等。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、畅达乐观,不为琐事劳神,心态平和,增添乐趣。
【小寒时节养生艾灸】
小寒节气养生,艾灸补阳是关键。
推荐艾灸穴位:肾俞、中脘、神阙、关元、足三里、太溪、涌泉。
冬季属阴,人的身体受到天气的影响也会出现阴盛阳衰状态,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也随之变化,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。
认为,此时应该艾灸养生,因为艾灸能温经通络、补阳藏阳,对于调理风寒感冒、阳虚内寒都有很好的效果。
《内经》有云:“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。”
意思是说,寒引发的症状是“收引”,比如筋脉挛急,关节屈伸不利,而寒病出现,往往病在五脏之“肾”。
肾主北,在天为寒,在地为水,属阴中之阴而内藏元阳,不论体外寒冷,还是体内有寒气,第一时间找肾就对了。
人身阳气根源于肾,肾阳乃生命之根本,既是寒邪的克星,也容易被寒邪中伤。
而小寒与三九重合,很可能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,外界寒气重,对身体威胁最大,所以小寒艾灸的重点应是养肾防寒,补充阳气。
那么小寒养肾应该艾灸哪里?
肾俞穴,御寒养肾必灸!
著名针灸歌赋《玉龙歌》中这样说道:“若知肾俞二穴处,艾火频加体自康”。
人腰上有两个肾俞穴,与命门穴相平,与肚脐在一条线上,为肾气所聚之处,是益精补肾,延缓衰老的要穴。
艾灸肾俞穴,能增加肾脏的血流量,改善肾脏功能,促进人体造血和排毒机能,驱散寒邪。
肾俞穴搭配艾灸的灼热能量,灸之易生发经气,激发寒冬里的初生阳气,等于是雪中烤火,最为温暖人体。
推荐艾灸穴位
肾俞穴
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,有经滋阴壮阳、治疗腰背痛的效果。
故艾灸肾俞穴可以调理溺血,泄泻,头昏,目眩,虚喘,月经不调,赤白带下,痛经,水肿,腰痛,及肾炎,肾盂肾炎,坐骨神经痛,神经衰弱等。
中脘穴

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、胃之募穴,有温中健脾、行气止痛的功效。故艾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、化湿和中、降逆止呕的作用。
神阙穴

神阙位于人体的下腹部,是腹部重要的枢纽。艾灸此穴有助于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活动,尤其是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功能。
关元穴

关元穴为先天之气海,有培元固本、补益下焦之功。艾灸此穴可益气补肾,是肾虚人士最好的“补药”。
足三里穴

足三里为胃经之主要穴位,它有理脾胃、调气血、主消化、补虚弱之功效常灸“足三里”能调整消化系统,使之功能旺盛,吸收营养、增加能源,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。
太溪穴

太溪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。艾灸此穴有清热安神、滋阴益肾、壮阳强腰的作用。
膻中穴位于两乳头之间,胸骨中线上,平第四肋间隙。
膻中穴是胸膛上部气态物汇集而成,因此称之为气会,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,灸膻中穴能宽胸理气,解郁除烦,培补心肺之气,疏肝胆之郁结。
尤其上了年纪后,人体自我调节能力下降,抵抗力弱,气温的变化以及冷风的侵袭很容易导致疾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