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调理疾病会有反复,这就使很多病人在治疗之中略有起色后有了返病现象(排病反应)就不敢再继续的原因。然而,越是得病久的并有多种疾病的,返病就会越明显。
艾灸确实美好,很多人在接触一段时间的艾灸后,往往会出现一些不适的反应,如:浑身发冷,出冷汗,冒臭气,吐痰涎,腹痛,腹泻等现象。

1什么是排病反应
排病反应指:艾灸让人体的正气激发了,但经络还未疏通,正邪相争加剧,反而,会出现疾病症状加重或其他各种反应,这都是排病反应。
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,就如同我们每个个体体质不尽相同一样,艾灸后的排病反应也不一样。
2为啥有排病反应?
排病反应简单说来就是:正邪二气身体内交战所导致的。
艾灸通过经络给身体输送正气,祛除体内的邪气,而邪气盘踞身体日久,“占山为王”怎么会乖乖就范。正气的“先头部队”,循经传导,最先抵达邪气的总据点,与正邪交战,此时邪气旺盛,正气不足,身体当然会有各种不适反应。而长期坚持艾灸,给身体补充源源不断的正气,正大过邪气的时候,邪气就会排出体外,体内“正气凛然”,经络畅通,脏腑阴阳平衡,邪气再也不能轻易进入体内,自然体态安康。
艾灸排病反应对照表
| 
				 艾灸后反应  | 
			
				 该反应所代表疾病  | 
			
				 处理方案  | 
		|
| 
				 1  | 
			
				 不热  | 
			
				 表明体内寒气极重,体内寒气与热抵消,因此感觉不到热;也可能因最近太疲劳,气血虚弱  | 
			
				 加大灸量(即增加单穴艾灸时间和频率)  | 
		
| 
				 2  | 
			
				 烫  | 
			
				 经络有瘀堵现象,热无法渗透下去,烫的部位大多是有问题的部位:按下去有疼痛或结节的部位,或是平时不舒服、平时疼痛的部位。  | 
			
				 用手揉,提高高度,疏通经络  | 
		
| 
				 3  | 
			
				 局部皮肤凉  | 
			
				 相应经络不通,阳气到达不了,相应的脏腑功能就会下降。  | 
			
				 通络、艾灸  | 
		
| 
				 4  | 
			
				 粘汗  | 
			
				 湿气重(多有脾脏方面问题)  | 
			
				 继续灸  | 
		
| 
				 5  | 
			
				 冷汗  | 
			
				 
					  | 
			
				 继续灸  | 
		
| 
				 6  | 
			
				 手心, 鱼际穴百会,涌泉冒凉风  | 
			
				 体内瘀,有寒气  | 
			
				 继续灸  | 
		
| 
				 7  | 
			
				 关节冒凉风  | 
			
				 关节内有寒气,容易患关节炎  | 
			
				 继续灸  | 
		
| 
				 8  | 
			
				 三阴交冒凉风  | 
			
				 有妇科炎症  | 
			
				 继续灸  | 
		
| 
				 9  | 
			
				 上火  | 
			
				 表明体质热,或灸的时间长,灸量大,配穴不合理  | 
			
				 艾灸涌泉、太溪、足三里等下焦穴位,引火归元  | 
		
| 
				 10  | 
			
				 百会冒热风  | 
			
				 虚火旺  | 
			
				 上焦少灸或不灸,先疏通后再灸;灸滋阴的穴位及下焦为主  | 
		
| 
				 11  | 
			
				 鱼际冒热风  | 
			
				 肺部有热  | 
			
				 疏通手太阴肺经,经下焦为主灸或涌泉  | 
		
| 
				 12  | 
			
				 手心冒热风  | 
			
				 心肺火旺  | 
			
				 上焦部位少灸或不灸,好转反应后正常灸  | 
		
| 
				 13  | 
			
				 膝盖冒热风  | 
			
				 胃火旺  | 
			
				 灸中脘泻胃火,少吃辛辣食物  | 
		
| 
				 14  | 
			
				 涌泉冒热风  | 
			
				 肾阴虚  | 
			
				 继续灸  | 
		
| 
				 15  | 
			
				 左热右凉  | 
			
				 血瘀或血虚  | 
			
				 右侧疏通时多加强  | 
		
| 
				 16  | 
			
				 右热左凉  | 
			
				 气虚或气瘀  | 
			
				 右侧疏通时多加强  | 
		
| 
				 17  | 
			
				 忽冷忽热  | 
			
				 阴阳不协调(晚上不睡觉,白天想睡觉)  | 
			
				 继续灸  | 
		
| 
				 18  | 
			
				 症状加重  | 
			
				 艾灸时间或灸量不够,身体太过虚弱  | 
			
				 局部刮痧,点刺放血  | 
		
| 
				 19  | 
			
				 返病  | 
			
				 过去得过的病,没有去根  | 
			
				 加强营养,继续艾灸  | 
		
| 
				 20  | 
			
				 染病  | 
			
				 本身的慢性病,正气足了以后的正邪相争  | 
			
				 专业艾灸师,指导配穴  | 
		
| 
				 21  | 
			
				 灸后皮肤红白相间点  | 
			
				 有风邪(与肝有关),且湿气重  | 
			
				 红白点会自动消失  | 
		
| 
				 22  | 
			
				 烦躁  | 
			
				 体内有虚火  | 
			
				 继续灸,但灸时不灸上焦部位,适当刮痧、拔罐  | 
		
| 
				 23  | 
			
				 痒  | 
			
				 体内有风邪(与肝有关)、与湿有关  | 
			
				 用手揉  | 
		
| 
				 24  | 
			
				 酸麻胀痛  | 
			
				 体内的经气被激发,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时的反应  | 
			
				 加大灸量;疏通相关经络  | 
		
| 
				 25  | 
			
				 越来越凉或冷  | 
			
				 体内的经气充足,开始将病气驱除体外了  | 
			
				 加大灸量  | 
		
| 
				 26  | 
			
				 头晕、头胀  | 
			
				 下焦部位经络堵塞,艾灸补进的气血全拥到脑部,加上原本脑部经络不通,而导致头晕、头痛现象  | 
			
				 头部和手臂进行适当刮痧、按摩;秩序渐进灸,可灸大椎  | 
		
| 
				 27  | 
			
				 想睡觉  | 
			
				 气血补充足后,改善了脑部缺氧状态,使脑部放松进入自然睡眠状态  | 
			
				 继续灸  | 
		
| 
				 28  | 
			
				 鼻流清涕  | 
			
				 肺部有寒气,身体免疫力差,近期感冒未愈  | 
			
				 加大灸  | 
		
| 
				 29  | 
			
				 排尿多  | 
			
				 身体毒素和寒邪从身体排出  | 
			
				 在原有穴位上加肾腧穴  | 
		
| 
				 30  | 
			
				 腹泻  | 
			
				 体内有寒湿,艾灸之后,阳气提升,体内运行时,肠胃功能开始恢复,肠蠕动增强,寒邪化开,排出体外。  | 
			
				 继续艾灸,脏腑中浊气排出体外,症状就会消失  | 
		
| 
				 31  | 
			
				 月经异常  | 
			
				 调理过程中,也会消耗一部分人体津液,若吸收功能差,补液不足,此时气血虚弱,出现的假象  | 
			
				 适当减少艾灸时间和力度,艾灸前后补充温水,适当吃一些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,增加气血的转化这种症状就会得到缓解。 
  | 
		
| 
				 32  | 
			
				 白带异常  | 
			
				 寒邪循经而走,经脉绕于阴气。阳气增强之后,阴邪驱逐,正邪相争中,细菌暂时滋生,出现炎症。 
  | 
			
				 保持外阴干爽,多喝水,吃清淡食物。 
  | 
		
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