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令三伏,阳气旺盛,在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,如何养生保健,才能帮助人们清凉度过夏天?中医养生讲究“冬养三九,夏养三伏”,因此三伏天既要注意降温防暑,又要跟着节气来养生调养,才能增强体质,安度伏天。  

三伏灸

三伏灸  

·冬病夏治别错过·  
冬病夏治源于《黄帝内经》中“春夏养阳”的理论,是根据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中“长夏胜冬”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。从明清时期就已成型,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。  
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,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,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,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,是中医学“天人合一”的整体观和“未病先防”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。  
它通过各种特色疗法,把天地之阳气收藏于人体内,补充身体元阳之不足;同时将潜藏于体内的寒湿之邪祛除体外,使阳气不足、肺气虚弱、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等的一些宿疾,在寒冷的冬季来临之时,不发作、少发作或者轻发作。 
三伏长达40天
人体的阳气“生于春,长于夏,收于秋,藏于冬”。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1日初伏第一天起始至8月19日末伏最后一天,共40天。这也是从2015年以来连续第九年三伏长达40天。  
三伏天正是自然界阳气最为盛满的时节,同时也是阳气欲向地下收敛的时节。此时采取冬病夏治的治疗手段,正是借天力而行天时地利人和之事。   
2023年三伏时间表  
初伏(10天):  
7月11日-7月20日  
中伏(20天):  
7月21日-8月9日  
末伏(10天):  
8月10日-8月19日  
·冬病夏治三伏灸·  
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,只要是符合寒者热之、虚者补之的原则,都可以归属于这类疗法。其目的就是用温热之法,把患者体内的寒湿祛除,补充阳气,使身体温化起来。  
这里为大家介绍中医外治疗法之一的三伏灸。  
三伏灸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,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,通过选择特定的穴位进行灸疗,从而激发经气、疏通经络、平衡阴阳、调理脾胃、促进气血运行,激发脏腑功能,提升人体正气,增强机体抗病能力,增加机体免疫力,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,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。  
这里提供几个三伏节气自灸养生穴位:  
(1)曲池穴:具有疏风清热、舒经通络的功效。  
(2)神阙穴:具有温阳补气、培元固本的功效。  
(3)阴陵泉:具有健脾利湿、益肾固精的功效。  
(4)足三里:具有生发胃气、益气养血、提高免疫力的功效。    
每个部位灸10分钟,艾灸时间从初伏第一天至三伏最后一天,每伏连续每天施灸10天,或隔日一灸。  
三伏灸健康小贴士
1、艾灸后不可以马上洗澡。一般情况下洗好澡后再艾灸,或者艾灸结束,隔3小时后再洗澡。  
2、不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,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。  
3、保持心情平静,努力做到忘掉疾病、烦恼,这样才有利于使艾灸达到更好的疗效。  
冬病夏治,借三伏天这一阳热天力之性祛寒补虚,为冬季防病治病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。